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 招生简章

发布日期:2022-07-04    浏览次数: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

国之大器 始于毫末,纳米科学与技术是当今国家战略新兴科技领域之一,也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源头之一,本专业将带领你从物质的微观角度去创造伟大的工程奇迹。

本专业整合了物理学(1978年)、应用物理学(1993年)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003年)三个本科专业在纳米科技领域的优质资源,于2014年开始招生,所属学科纳入学校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年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始人才联合培养2021年获评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人才11人。聘请校外导师15人,海外教授19人。近5年本专业教师主持包括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8项;发表SCI论文27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奖2项,省部级教学奖5项;获批各级各类教学教改项目2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3项。

培养目标与特色

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总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纳米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完整一体、有效衔接的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为支撑,在纳米光电、纳米能源、半导体及相关技术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化与材料科学基础、系统的纳米技术专业知识、熟练的材料制备和表征技能,善于团队合作与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或高端科技人才。

实施纳米+”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行业人才能力需求,以解决电子信息、能源环境、健康医学等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打破传统课程和专业界限,构建了数理化电子基础、专业核心(材料+物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训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方向(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能源与环境、纳米光电技术三个课程群)以及全链条的创新实践培养体系(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训)四个层次的多模块课程群;加强科研、工程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入项目制研学、PBLCDIO等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解决纳米技术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多层次、全过程的新工科实验教学体系。依托校内外科研与实践平台,实施全员导师制+项目制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全方位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设立学生自主管理的领航工作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有效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针对卡脖子芯片技术和双碳能源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与企业联合开发微纳制造、光伏电池、离子电池等设计类课程,切实引导学生解决真问题;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联合,启动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面向纳米技术新兴战略产业,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教融合,加速科研、产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前沿、使用高端科研设备、体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掌握高新纳米技术的各民族理工英才。

实行目标责任制与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加强过程性考核和综合性评价,综合应用笔试、操作、答辩、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依托大创项目,实行全员导师制和准研究生管理,以五个一工程为主要任务考核办法,通过月度考查制度进行过程监督与考察,促进各项工作完成效率。

近五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金奖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75项;获批中科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3项,北京市级36项;发表包括ESI高被引论文在内的SCI论文28篇。

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交叉培养,进入二年级前选拔优秀学生设立创新实验班,配备校企双导师,实行准研究生培养,开设创新课程、全英文课程、科研课程和导师课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就业及深造前景

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特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空间广阔,毕业生可以进入材料、物理、信息、电子、化工、能源、环保、医药等各大中型企业、研究设计院、高校、国家机关及其他与纳米科技有关的单位,从事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纳米器件设计与检测、纳米新能源材料合成与应用等相关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研等工作,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2%

本科成绩优秀者可免试推荐研究生,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硕博连读学位或出国攻读研究生。2018年至2021年,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深造率75.5%,其中境外深造率12.3%

本专业为工科专业,学制4年,修满学分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2022年计划招收本科生150人。